那個自尋死路的少年
攝影師在創作人像時,不妨采用更靈活的表現手法,例如在運動中連拍、抓拍的方式,獲得更真實、更自然的瞬間。
同在等待的還有買家與玩家們。大學生李修賢第一次逛潘家園舊貨市場是2019年8月,他從海澱區坐了一個半小時的地鐵過來。
一條長街上,兩邊都是書攤,李修賢認認真真地逛了兩個小時,把所有的書攤都逛了個遍。他喜歡市場裏的熱鬧。攤販和買家之間買與賣的來往,也形成了潘家園舊貨市場的百態。
李修賢覺得,在一些室內的二手書店,雖然書更幹淨整潔,市場也更為規範,卻見不到潘家園市場裏胳膊上滿挎著各式各樣的口袋、逢人就問“要包嗎”的大媽,也見不到為幾塊錢討價還價的人。“本來隻是去挑書,卻見證了大家之間交際的故事,時不時能遇上一些驚喜。
”休市之前的潘家園書市上,顧客正在攤前挑選圖書。
受訪者供圖從2007年起,市民張潔逛潘家園市場有十幾年了。35歲以上的用戶,超過50%的人,年輕的時候,經常去線下門店購買品牌服裝。
70%的用戶,目前在當地的企事業單位中從事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她們依舊在追求美,因為生活的現狀,不得不有所克製(共性信息)。通過朋友圈+電話兩種調研方式的結合,我們對信息進行加工,還原了高價值用戶的生活狀態:小劉,38歲,長期生活在湖南省的一個小縣城內。
有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月收入4800元;有一個12歲的兒子,正在上初中;老公在縣城內跑出租,月收入6000元;家裏有兩位70多歲高齡的老人,每個月有少量退休金。小劉20歲剛出頭的時候,父母在縣城內有穩定的工作,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經常到門店內購買品牌服裝;消費能力很強,很會打扮,在當時屬於比較時髦的群體。